回顧我參與長者劇場, 其實已經超過十年了,去年更參與了第八次在葵青黑盒劇場的嬉戲劇場(長者戲劇匯演)。 難度和要求每年都有所提升,但可喜的是我們的演出成績仍是一次比一次進步,自覺感覺良好。
十數年的訓練,是不是太難了? 恐怕自己也承受不了吧 ? 會否放棄? 但如果太輕鬆,又會失去對興趣的熱情和投入感。 作為教導我們長者的中英專業戲劇導師,如何教導這班準長者或長者有關劇場方面的知識與技巧, 把自身興趣轉變為專業演出, 真的殊不簡單! 佩服 !!!
我們也可先看看香港現有的長者劇團的發展狀況, 明愛有“智好戲劇團”製作改編劇參與自組的“戲劇匯演”; 中英劇團有口述歷史劇丶嬉戲劇場等培育不同社福機構的長者劇團發展 ; 「老年劇場」將透過區內社福機構接觸退休長者, 開設戲劇工作坊; 又有「家寶劇團」邀請與數百位長者去年一起慶中秋, 他們已經連續16年不間斷地探訪老人院和舉辦大大小小的溫馨聚餐; 強如「長・智・戲」長者戲劇藝術啟導計劃, 以舞台表演實踐, 連續三年培育了一班出色的50+舞台演員及戲劇導師, 旨在發展成為首個香港的長者專業劇團.....
除了我自己參與戲劇訓練外,在2015年我連同好友吳德星為首共同協助香港仔坊會(社區長者服務中心)安排戲劇訓練班並舉辦社區演出,獲得不錯的回響。 這個項目也申請了外間的基金資助,演出活動組織算是略有規模。 基於有足夠的資金預算,我們邀請了演藝學院(APA)畢業生ADA當戲劇導師,而她的丈夫正是我青少年參與話劇的導師高Sir。 兩夫婦攜手合作,落力為我們當戲劇導師。 此外,邀請長者安居協會的DV組黃金組合為我們攝錄,把長者和學生在課堂上及演出時的一舉一動全拍下,資料實在豐富得來不及整理。 於去年2023年, 我再接再勵, 同樣找來高Sir及ADA共同教導香港大學長者硏究項目中的一班長者, 並排練他們演出有關海盜為題的話劇, 最後成立了“齡世代話劇團”。
「齡世代話劇團」 初步計畫可以此為申請下個資助的起點, 繼續發展。 其實坊間有很多不同類型的創業啟動基金可供申請。 雖然目前的申請失敗居多,但我們仍會繼續努力,因我確信這個新的「長者劇場」商業或社企模式,必須靠我們這一代人摸索發展出來。
根據香港人口推算報告(2012-2041),隨著社會高齡化的統計預測,即將退休或已退休的銀髮知識型人員按年增加。 一些被迫提早退休的人年齡如我一般(今年60歲),身體仍健壯,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透過戲劇訓練,我們可以再次認識身心互動的重要性,發現如何更好地運用即將退化的身體,包括即將退化的腦袋, 發揮所長, 勇敢面對老之將至, 面對老年癡呆的徵兆又或中風後的情況.... 這正是步入晚年的所有人需要掌握的能力,也是避免孤獨老年的最佳手段。 我這10年參與戲劇課程和台前演出經驗及體會正正回應了以上報告的預測。
我的演出經驗和對互動長者劇場的探討仍待發展,特別是鍾情互動講故事劇場的特點,讓觀眾更貼近劇情,甚至參與其中。 這種互動方式更適合現代人追求不同感受和創新的特性。也更可為長者演員製造縕懷治療的功效 ?
長者劇場的出路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 社會老化的趨勢,加上應用劇場的互動特性,使長者劇場更生活化,更貼近普羅大眾的經驗。 這個領域的發展潛力節上升,尤其在香港藝術生態圈中,有西九藝術綜合區的發展,以及政府對解決老齡化社會問題的重視。
從我的經驗和觀察也表明,打破演員與觀眾的隔膜並不難,而且專業團體對社區戲劇的支持也在增加。 互動長者劇場的成熟發展或許只是時間問題。 今天看到了文章說管理者最頂級的狀態是鬆弛感, 所謂鬆弛感,不是躺平擺爛不作為,而是善於調節,張弛有度,不走極端,懂得有節奏的努力。這是否就是我們劇團往後努力的目標 ?
最後,我相信在劇場持續的探索和研發將有助於"銀髮一族"互動劇場的發展。 讓我們共同努力,達到「助人自助,幫助他人」好好生活之目的。 也許可達至佛家所言:「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的境界吧。 希望能與您繼續共同努力探索,把「齡世代話劇團」發揚光大。
8/3/2024
Berry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