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Translate

2024年3月9日星期六

題目 : 「長者劇場」 發展縱橫談

 



回顧我參與長者劇場, 其實已經超過十年了,去年更參與了第八次在葵青黑盒劇場的嬉戲劇場(長者戲劇匯演)。 難度和要求每年都有所提升,但可喜的是我們的演出成績仍是一次比一次進步,自覺感覺良好。

十數年的訓練,是不是太難了? 恐怕自己也承受不了吧 ? 會否放棄?  但如果太輕鬆,又會失去對興趣的熱情和投入感。 作為教導我們長者的中英專業戲劇導師,如何教導這班準長者或長者有關劇場方面的知識與技巧, 把自身興趣轉變為專業演出, 真的殊不簡單! 佩服 !!!

我們也可先看看香港現有的長者劇團的發展狀況, 明愛有“智好戲劇團”製作改編劇參與自組的“戲劇匯演”; 中英劇團有口述歷史劇丶嬉戲劇場等培育不同社福機構的長者劇團發展 ; 老年劇場將透過區內社福機構接觸退休長者, 開設戲劇工作坊; 又有「家寶劇團」邀請與數百位長者去年一起慶中秋, 他們已經連續16年不間斷地探訪老人院和舉辦大大小小的溫馨聚餐;  強如「長・智・戲」長者戲劇藝術啟導計劃, 以舞台表演實踐, 連續三年培育了一班出色的50+舞台演員及戲劇導師, 旨在發展成為首個香港的長者專業劇團.....

除了我自己參與戲劇訓練外,在2015年我連同好友吳德星為首共同協助香港仔坊會(社區長者服務中心)安排戲劇訓練班並舉辦社區演出,獲得不錯的回響。 這個項目也申請了外間的基金資助,演出活動組織算是略有規模。 基於有足夠的資金預算,我們邀請了演藝學院(APA)畢業生ADA當戲劇導師,而她的丈夫正是我青少年參與話劇的導師高Sir。 兩夫婦攜手合作,落力為我們當戲劇導師。 此外,邀請長者安居協會的DV組黃金組合為我們攝錄,把長者和學生在課堂上及演出時的一舉一動全拍下,資料實在豐富得來不及整理。 於去年2023年, 我再接再勵, 同樣找來高Sir及ADA共同教導香港大學長者硏究項目中的一班長者, 並排練他們演出有關海盜為題的話劇, 最後成立了“齡世代話劇團”。

「齡世代話劇團」 初步計畫可以此為申請下個資助的起點, 繼續發展。 其實坊間有很多不同類型的創業啟動基金可供申請。 雖然目前的申請失敗居多,但我們仍會繼續努力,因我確信這個新的「長者劇場」商業或社企模式,必須靠我們這一代人摸索發展出來。

根據香港人口推算報告(2012-2041),隨著社會高齡化的統計預測,即將退休或已退休的銀髮知識型人員按年增加。 一些被迫提早退休的人年齡如我一般(今年60歲),身體仍健壯,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透過戲劇訓練,我們可以再次認識身心互動的重要性,發現如何更好地運用即將退化的身體,包括即將退化的腦袋 發揮所長, 勇敢面對老之將至, 面對老年癡呆的徵兆又或中風後的情況.... 這正是步入晚年的所有人需要掌握的能力,也是避免孤獨老年的最佳手段。 我這10年參與戲劇課程和台前演出經驗及體會正正回應了以上報告的預測。

我的演出經驗和對互動長者劇場的探討仍待發展,特別是鍾情互動講故事劇場的特點,讓觀眾更貼近劇情,甚至參與其中。 這種互動方式更適合現代人追求不同感受和創新的特性。也更可為長者演員製造縕懷治療的功效 ?

長者劇場的出路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 社會老化的趨勢,加上應用劇場的互動特性,使長者劇場更生活化,更貼近普羅大眾的經驗。 這個領域的發展潛力節上升,尤其在香港藝術生態圈中,有西九藝術綜合區的發展,以及政府對解決老齡化社會問題的重視。

從我的經驗和觀察也表明,打破演員與觀眾的隔膜並不難,而且專業團體對社區戲劇的支持也在增加。 互動長者劇場的成熟發展或許只是時間問題。 今天看到了文章說管理者最頂級的狀態是鬆弛感, 所謂鬆弛感,不是躺平擺爛不作為,而是善於調節,張弛有度,不走極端,懂得有節奏的努力。這是否就是我們劇團往後努力的目標 ?

最後,我相信在劇場持續的探索和研發將有助於"銀髮一族"互動劇場的發展。 讓我們共同努力,達到「助人自助,幫助他人」好好生活之目的。 也許可達至佛家所言:「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的境界吧  希望能與您繼續共同努力探索,把「齡世代話劇團」發揚光大。


8/3/2024

Berry 

2024年3月8日星期五

親自體驗<長者劇場> 帶來的快感

 題目 : 親自體驗<長者劇場> 帶來的快感


2016年4月13日早, 黃雨,幸好我不用上班,但晚上6時要入台彩排,約了媽媽嫲嫲輩的劇社同學, 先在劇場附近吃個下午茶餐, 結帳盛惠每人40大元有找。嫲嫲輩的Ruby 最後才到。我先結了帳等她吃完了才快步進入劇場,既要看顧著她, 也幫她手挽了足足8磅重的紫心番薯,準備分給我們即將演出的世藝劇社同伴。當我們步入後臺,我忙著分吃番薯,感覺甚為窩心。這是我們彩排至今晚10點之前可頂肚的食糧; 我常笑說, 與媽媽嫲嫲輩共同演出,不難得到他們像媽媽的細心照顧的禮遇,這就是我現在參予長者劇社的遭遇及體會。


當然,我亦是受照顧的一員, 往往被他們看待如兒子。 除了在現實世界中, 這樣的關係也會反映到演出的戲劇故事內。很自然, 男丁較少的業餘劇社,若演有家庭角色的故事,我自然順理成章成為別人的丈夫或兒子。而今年演母子情的戲劇<十個月之後>,劇中竟有十八位母親的角色,我就變成了眾媽之子,而我在現實生活中, 也反過來要看顧身為媽媽的同學了。雖然Ruby 她仍非常精靈,但因她住得較遠(香港島),來回上課的九龍地區,對陌生劇場的交通,學校義工活動,排練所約的時間等……使我變成了她的私人鬧鐘了。


那我為何仍要跟長者一起學戲劇呢?不會覺得麻煩嗎?其實我也自覺心情矛盾。既慶幸長者中心仍視我為護老者(45歲以上),讓我加入此長者戲劇班。以超優惠的學費跟專業的中英劇團首席戲劇導師學習戲劇。另一方面, 也深感與長者共學的憂慮 : 自己會否提前進入他們衰老的狀態? 或對我心境造成負面的影響?又或在他們之中,會否變得較為突出,鶴立雞群以致不能共融相處呢?經過這五年在訓練班的磨合。除了確知自己相對他們的所謂”優越”之處外,更發現他們對我有更重要的影響, 就是懂得關心父母, 關心社會,特別是”銀髮一族”即將到來對香港社會政經的衝擊。


回顧一下, 我參予長者劇場快五年了,今年已是第四次在葵青黑盒劇場的長者匯演,難度及要求每年比上年有所提升, 可喜的是演出成績一次比一次進步,自覺感覺良好。而今年更獲中英的藝術總監當面的贊賞。 數年的訓練, 太難嗎? 恐怕自己受不了, 會放棄 ! 太輕鬆嗎?會Hea 住來做,會失卻對興趣那股熱情及投入感,所以作為我們的戲劇導師,如何教導我們這班准長者或長者的技巧真的不簡單。


除了自身參與訓練外,我去年也連同友人共同協助香港仔坊會(長者中心)安排戲劇訓練班及舉辦社區演出, 獲得不錯的反響。而這個項目也申請了外間的基金資助,演出活動組織算是略有規模。基於有足夠資金預算, 我們邀請到演藝學院(APA)畢業生當戲劇導師,而她的丈夫正是我青少年參與話劇的導師高Sir,兩夫婦拔刀相助合力,落力為我們當導師,也邀得長者安居協會的DV組黃金組合為我們攝錄, 把長者及學生在課堂上及演出的一舉一動全拍下,資料實在豐富得來不及整理。初步計畫可以以此為申請下個資助的起點, 其實坊間有很多不同類型的創業啟動基金可供申請。我也開始嘗試, 但目前的仍申請失敗居多,但我仍會繼續努力,因為我確信, 這個新的<長者劇場>商業或社企模式,必須靠我們這一代人摸索出來。因按香港人口推算報告(2012-2041) : 按勞動人口的發展, 社會高齡化的統計預測, 即將退休或己退休的銀髮知識型人員按年增加, 一些被迫提前的退休人士年齡如我一般的(也約50歲),身體仍健壯,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透過戲劇訓練,我們可再次瞭解身心互動的重要,發現如何更好運用我們自己即將退化的五感,也包括即將退化的腦袋。有否老人癡呆者的徵兆….?


(從中英教育報2015/2016, P16,葉君博)“戲劇課程,通過一連串有系統的戲劇活動,重新認識身心探索自我,掌握力量,從而突破極限…..讓大家團結一致, 合力完成一件事”
這不正正是步入晚年的所有人需掌握的能力嗎?也是避免孤獨老年的悲哀心態最好的手段?!


我這五年戲劇課程/演出的經驗及體會正正回應了葉生以上的言論,這次台上的我,無論是同班學員的提點, 或是後台形象設計師,甚而我太太都提點了,我“寒背”的毛病,如何在台上英氣點,在生活上表現年輕些,正正是經歷台上台下,訓練所培養的好習慣。運用自己的身體, 瞭解它, 面對它, 才能演活角色, 演活自己。


那長者劇場是否可再發展呢?答案是肯定的- 從演出後,長者臉上的滿足,其家人對他們表演之欣賞,及演後拍照的喜悅,均體會到戲劇演出活動中,學員從中增加了無比的決心和勇氣,專注身心投入戲劇活動,更能掌握與人分享的力量, 為自己生命與身邊的人增添色彩。
但可能有人會質疑,若長者個人性格內向, 或恐懼上台面對觀眾,豈非障礙他們參與戲劇活動?從這一點, 我開始探索<應用戲劇/劇場>的運用。看看可否解決這個疑問?


首先, 我之前的分享實在是我個人這五年來學習 [做戲] 的一點感觸。為何會選擇玩戲劇而非其他藝術活動?實乃我年輕時也曾接觸戲劇,在青年協會的興趣小組學起話劇來。當年還玩得天昏地暗,晚晚排戲不亦樂乎。所以, 其實大部分人瞭解戲劇都是從觀賞,排練甚而是演出開始,覺得戲劇只是學做戲,而忽略了有戲劇教學法(drama in education)的存在,直至我讀上了這課程(applied drama)才真正瞭解戲劇原來可成為一件工具。而戲劇習式 (Convention)可成為這工具箱裡的士把拿,拿來用在學習一些知識層面以外,如道德倫理, 同理心, 溝通等不同課題。(從中英教育報 P14,黃振輝 , 戲劇習式就是有這樣的效果, 透過參予, 投入, 置身其中但又抽離觀察,以感性認知的發展來達到個人價值的轉移和確立,且在過程中建立專注,信任,群體意識,耐性,尊重,判斷力,關懷,解難等這些只可意會, 不可言傳的課題…)而黃Sir 正是我現今長者戲劇班的導師,他身體力行,貫徹以上主張,以戲劇遊戲帶領我們認識自己的身體,再而自我鍛煉,使我們更容易進入角色與劇場情景,還記得昨天開show前的熱身, 以兩分鐘極短時間把我們平時學習的全身擺動手腳,運動口腔牙齒,發聲…最後一起,合攏大叫一聲“good show” 是多麼的形神合一, 團結一致, 合力完成一個演出壯舉 ! 再創奇跡,這就是我每年仍樂此不彼的參予演出排練活動的原動力!


明白了現今的戲劇教育並非只是教人做戲,實質是幫助參與者變成”觀-演者”,既投入戲劇情況,也探討主角的出路,舞台上演員可與,”觀-演者”直接做劇場交流,以互動戲劇方式,表達討論主題,並非只單純的追求,戲劇的美感表現藝術性,就如今次與我們同場所表演與退休主題相關的<退.> 一劇,同樣是以退休或即將退休人士為題的故事,觀眾不能參與只能以純觀演進行, 難免對一些在上年已看過的觀眾造成困惑, 心想雖然演出演員角色不同,及故事作了小許改動,但看過的話,今年再看,心理上總覺得有點不值。但如果以我之前看過的以粵劇及論壇劇場形式表演的<劉關張下崗查篤撐>道出退休男士的苦惱,並現場與觀眾互動,就不會出現如重看<退.> 一劇的困擾,因互動論壇劇場是觀眾貼身的分享,他們更可以參與,整個劇在相同的劇目下,在每次觀-演員與演員互動時,有不同的情景及反應發生,因此更適宜現代人觀劇的特性: 追求不一樣的感受,有創新有突破的感覺。當然<論壇劇場>的處理要安排得宜,才能達到預期效果,回應焦點問題及主題, 我在這課程也學懂了這方面一點技巧與原理,有待日後進一步實習及演練。


回到討論長者劇場的出路,既探討了社會老齡化對此類劇種有所需要,加上應用劇場的互動特性,使長者劇場更生活化,更貼近普羅大眾的經驗。 因應香港人較冷漠的溝通模式及保守的處事方式,要打破演員與觀眾的隔膜,推動互動劇場是有一定的難度,但在這數年的觀察中,逐漸覺察這隔膜不難打破,全杖設計長者劇場的編作家日趨成熟, 而又得到專業團體(如中英劇團)對社區戲劇的支持與推廣,從學校階段, 己培育新一代的參與者成為觀-演者, 有助整體戲劇水準得以提升,亦使參與者明白自己並非只是觀眾或演員,更多的情況可以參與。 社會的議題可以隨著觀-演者的參與變得更為貼身着地,坐著的觀眾不只因劇情故事感人而流淚,重點是像我們今次演出<10個月之後>的法庭戲片段中,觀眾可齊齊扮演陪審團舉手投票互動 ,改寫審判的結局。有朝一日, 當大部分觀眾被教育致敢於在台下發聲, 甚至於上台代演角式的時候,相信是互動長者劇場的成熟發展之期。


還記得上年(2015)的耆英大匯演,世藝劇社參演 <我的職業生涯>的劇目。這個正是我對個人職業生涯的總結。我把個人作為”管理系統審核員”的工作經驗,體會及結合應用 ISO 9001 國際標準給企業管理的 PLAN-DO-CHECK -ACT 的原理,化作<PDCA>一劇送給年青一代,讓他們懂得將來無論從事不同職業, 不同行業,其實都可按統一的基本管理原則辦事。而從我這5年的經驗中,領略了戲劇演出是自我的昇華,也體驗了助人自助的美好精神。


除了個人經驗,還有什麼使我看到互動長者劇場的前景呢?綜觀而言,從香港藝術生態圈著眼,有西九藝術綜合區的發展,這是一個藝術活動發展的最大動力,而老人化社會的衝擊,連政府也急著收集民意解決這個燃眉之急的社會問題- 正正是長者劇場發展的契機, 在當下與演藝訓練的大環境下,如中英劇團也從以前只重視學生的教育劇場,至如今發展加強社區戲劇課程的決心。這兩年發展得如火如荼的"口述歷史戲劇計畫",及我們有份演出的社區戲劇訓練計畫,均表明長者戲劇發展的潛力節節上升。


當參照中英(劇團)SMILE 兒童戲劇課程的教育理念,透過群體活動和藝術訓練,提升幼兒發展範疇,包括: 自理能力身體協調, 智慧開發, 社交與情緒發展, 語言與溝通,簡而言之, 就是協助孩子在身心方面認識自己,達至全面和均衡的發展。面對長者的再發展不是有異曲同工之效嗎?常言道返老還童,我們可以運用對待幼兒戲劇教育的經驗,運用到長者領域中,當然兩者相似而確有不同之處。讓我這個護老者,第三齡(50歲以上)的準銀髮一族(日本對長者的稱呼)繼續探索, 研發銀髮一族的互動劇場。



最後以<PDCA>一劇中開首引用佛家名言作結,以作互勉 :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既然前後階段所見相似, 實可參照以發展銀髮互動劇場, 不竟, 長者的人生經驗比幼兒豐富, 何不以互動劇場開發其潛力, 以助社會發展, 達到”助人自助, 幫助他人” 的目的。



作者 : 楊志輝

2016 April


About Me

我的相片
Hong Kong, China
Independent Management Coach (Business partner in Certification sec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