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Translate

顯示包含「新课程」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新课程」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7月7日星期四

對團隊合作的心得

 

1) 討論事實 :

event management summary

- 是心法 : 一致的mindset (心態突破Mindsets Break-Through)

- 非技術, 內容 : 因可變及多樣

- 一人力量有限,

2) 先認識自己 :

周哈里窗
心理學家魯夫特與英格漢提出了「周哈里窗模式」,說明一個人的內在可以分成「自己瞭解,他人也瞭解」、「自己瞭解,他人不瞭解」、「自己不瞭解,而他人瞭解」及「自己與他人都不瞭解」四個部分。

http://emma-feast.blogspot.com/2007/10/blog-post_25.html

3) 了解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

正能量短片系列 :  雁群

http://www.elchk.org.hk/service/Other/Download/Download.html

2011年2月10日星期四

科 學 工 作 有 如 繪 畫

 

科 學 精 神

從 天 文 學 看 科 學 精 神 - (第 一 講) 太 陽 系 外 圍 行 星 發 現 史

The Scientific Spirit Exemplified through the Study of Astronomy

古 時 , 人 類 只 知 道 有 水 、 金 、 火 、 木 、 土 五 大 行 星 。 而 天 王 星 、 海 王 星 和 冥 王 星 又 是 怎 樣 被 發 現 的 ? 而 近 年 天 文 學 家 在 太 陽 系 外 圍 又 有 什 麼 新 發 現 ? 這 次 講 座 將 帶 領 大 家 探 討 更 多 太 陽 系 外 圍 的 行 星 。

日 期 : 2011 年 2 月 10 日 ( 星 期 四 )

講 者 : 楊 光 宇 先 生 ( 香 港 天 文 學 會 會 長 )

時 間 : 下 午 7 時 至 8 時 30 分

地 點 : 演 講 廳

演 講 撮 要 :

楊會長以中文字 “見”, “看”, “觀” 道出了觀察力的重要性 , 以生活中下層停車場的空車位比上層多作為最佳例證 ; 并以空氣中0.5%的微小異常發現氬氣的存在而獲諾貝爾獎說明”科 學 精 神”實為不要放過任何很微小的發現 ! 有趣的是從發現小行星軌跡的歷史說明科學工作有如繪畫的事實 , 年青科學家追求全新發現的亢奮, 年長科學家追求不斷發現的“神來之筆”. 經驗之談是除了重申觀察力的重要外, 就是強調 “when in doubt, need more data” 的科學精神, 而一生追寻的正確答案, 往往就是眼前眾多可能性裏最簡單的答案 ! 人啊人 , 不要再簡單複雜化了 !! 最後, 他指出334新學制中也有天文教育作為通識的一環, 只要有好奇心, 勇於硏究, 借助先進科學工具(如互聯網) , 現今每人都有能力投入天文的科硏工作 , 貢獻一分力….

 

第 二 講 預 告︰

飲 水 思 源 話 視 差
科 學 的 其 中 一 個 基 本 起 步 , 是 透 過 量 度 去 觀 測 我 們 處 身 的 世 界 。 這 個 講 座 , 會 講 及 千 百 年 來 , 天 文 學 家 怎 樣 嘗 試 量 度 一 些 與 地 球 較 近 的 星 體 距 離 。 並 從 一 些 天 文 學 家 的 選 擇 , 去 透 視 他 們 與 世 俗 不 同 的 人 生 觀 。
日 期 : 2011 年 2 月 17 日 ( 星 期 四 )

有興趣者, 可來電取免費票, 或即場輪候

REF. SITE :

Hong Kong Space Museum :- http://hk.space.museum/

Hong Kong Astronomical Society : – http://www.hkas.org.hk

通識情報交流中心 Blog :  科 學 工 作 有 如 繪 畫

2011年1月6日星期四

通識背後的理念 ?

 

看看湘哥對國內新课程的評論, 會否覺得與香港剛推行的通識教育理念一致 ? 可想想及給予您的評論, 謝謝 !

 

Source : 李再湘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zaixiang1963)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011-01-06 07:55:37)

分类: 教育与生活随笔

新课程特别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并且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力图通过建立课程标准、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化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教材及评价与考试制度等一系列举措,提倡、引导并促进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因此,“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应该成为广大教师、教研员及其培训者的重要学习内容。

一、关于学习方式的界定

学习方式(learning style,又译为学习风格),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步骤称为学习方法。例如,有的学生倾向于借助具体形象进行记忆和思考,有的学生偏爱运用概念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有人善于运用视觉通道(读与看),有人倾向于运用听觉通道(如听讲、听广播),也有人喜欢运用动觉通道(动手做一做或自己说一遍)。学习倾向包括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比如,有人必须在绝对安静的环境中才能专心学习,而有人却喜欢在音乐的陪伴下学习,还有人能够在嘈杂的环境中有效地工作和学习;有的学生为获取家长许诺的奖励而学习,有的学生却能够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有人喜欢在竞争中学习,也有人偏爱合作学习。

二、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的改变

过去,繁、难、偏、旧的课程结构禁锢了学生的思考,学生成为了学习的奴隶和学习的机器,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被扼杀,学生的实践能力几乎是一块空白,不能将学生牢牢的压在书面之下,学生应该引有快乐的权利!我们应该将那些属于花季的纯真与快乐还给学生,这便是新课程为什么特别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出发点。于是新课程大力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在对“培训者”的培训中也设置了一些活动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从而以帮助参与者在观念层面上理解并认同新课程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强调。

新课程培训活动的开放性和活动设置,使参与者通过学习文件和阅读有关资料,理解“学习方式”的概念,把握新的学习方式的要点;参与者由“换位思考——重新当一回学生”,设想学生喜欢怎样的学习方式切入,从多角度(学生、家长、教师、专家等)、多层面(国际比较与国内调研、专家观点与具体课例等)进行分析比较,在倾听来自各方面的声音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深化讨论,在思考碰撞中使认识不断全面、深化。进而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主动·探究·合作”的主要特征

在新课程改革的各门课程(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以及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中,都可以实现学生以“主动·探究·合作”方式进行的学习。“主动·探究·合作”是新的学习方式的三个特征,而不能将其简单地对应成三种学习方式。在学生某个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他们可能是自己独立自主地学习,也可能是与同伴合作进行探究,因此,他们的学习方式可能具备三个特征中的一个、两个,甚至是三个特征的综合。

关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已有研究分别界定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效探究、成功合作的条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情况(如学生的年龄、发展水平等特点,教学内容的性质)综合运用这些成果,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地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各地在对教师进行培训时要注重强调参与者对教学实例的分析,鼓励参与者提供并剖析当地的典型案例,从而加深对新的学习方式的认识和理解,在需要时,培训者可选用一些实验区的典型案例引导讨论,当讨论中出现不一致的看法时,培训者应选择有价值的争论点引导参与者深入探讨,可采取即时组织争论和辩论等方式,必要时可组织合作辩论。

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我国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题海战术的现状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新课程呼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About Me

我的相片
Hong Kong, China
Independent Management Coach (Business partner in Certification sector)